?
您的當前位置:華圖網校 > 河北 > 公務員 > 行測輔導 > 言語理解 >
2011河北公務員考試言語理解主旨概括題略看技巧
2011-04-14 15:03  華圖網?!↑c擊:

  六、主句部分要看,方式狀語可不看

  遇到長難句時,我們要把握句子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謂賓。句子的枝葉,包括定語、狀語、補語,是為修飾句子的主干服務的,可以省略不看。“的”連接定語和中心語,“地”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得”連接補語和中心語,這些助詞是句子枝葉的標志。例如:

  【例6】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當今社會,政府執(zhí)政的輿論環(huán)境已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各種輿論可以借助網絡、短信等現(xiàn)代傳播工具,跨越時空迅速傳遞,使意見空間加大,意見力度增強,而決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又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對“輿情危機”的處理,需要改變以往的被動方式,針對新出現(xiàn)的情況,及時采取新的方式來應對。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 說明政府在新輿論環(huán)境下有必要轉變應對方式

  B. 對比不同時期政府輿論宣傳的客觀環(huán)境與方式

  C. 剖析政府執(zhí)政的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外在原因

  D. 分析通訊技術發(fā)展與輿論環(huán)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答案】A

  【解析】方式狀語“隨著……”可不看,把握文段的主題句“需要改變以往的被動方式,針對新出現(xiàn)的情況,及時采取新的方式來應對”前面句子枝葉可以不看,把握主干,可判斷正確答案為A。

  七、解決問題要看,目的本身可不看

  目的不重要,解決問題才是答案。引導目的的詞語有“為了”、“ 要想”、“ 想要”、“ 才”等。表示“解決問題”的詞語有“必須、需要、應該”等。需要注意的是,解決問題的措施往往是必要條件,解決問題的措施是重點。例如:

  【例7】即使社會努力提供了機會均等的制度,人們還是會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場經濟中資本也要取得報酬,擁有資本的人還可以通過擁有資本來獲取報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當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后,為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須通過由國家主導的再分配過程來縮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則,就會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形成社會階層的過度分化和沖突,導致生產過剩的矛盾。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的是:

  A. 收入均衡難以實現(xiàn)           B. 再分配過程必不可少

  C. 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 收入分配體制必須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據結論之后是重點,我們可以確定“所以”后面是主題句所在。主題句中“為了”表示目的,可以不看,要看“必須”引導的解決問題的措施“再分配過程”,正確答案為B。

  八、文段觀點要看,舉例本身可不看

  舉例的標志有“比如”、“正如”、“例如”、“以……為例”、“……是一個例證”。此外,故事、數據等均可為例證。

  舉例是為了說明前后觀點,重點找前后觀點。例子本身不重要,閱讀時可省略。圍繞舉例的選項是命題人設置的陷阱,應排除不選。例如:

  【例8】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細節(jié),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態(tài)、生活風格和文化品味。巴爾扎克在《風雅生活論》中曾引用兩句諺語來說明這個道理,一句是:“一個人的靈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勢,便可以知曉。”另一句是:“請你講話、走路、吃飯、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什么人。”

  這段話的主旨是:

  A. 巴爾扎克發(fā)現(xiàn)人的精神境界可以通過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

  B.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必然會從他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表現(xiàn)出來

  C.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如何主要看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D. 一個有較高生活質量的人才會具有較高的生活境界

  【答案】B

  【解析】文段從行文脈絡上看屬于典型的總分式結構。首句即是主旨句,后面引用巴爾扎克的例子進一步說明文段主旨,故首先排除A。C提到的“生活態(tài)度”和D提到的“生活境界”顯然和文段中的”生活細節(jié)”不符,排除C、D項。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2012年河北公務員筆試必看課程 事業(yè)單位課程熱報中

看過本篇的網友還看過

發(fā)表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

表情:
匿名

最新評論

2012河北公務員考試課程
華圖網校命中2012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意見反饋 | 合作加盟 | 媒體關注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網址導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華圖網校 版權所有 京ICP證090387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24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