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注冊

歡迎登錄

當前位置:華圖在線 > 資料 > 時政熱點 > 2017年時政熱點:農村老人如何“老有所養(yǎng)”

2017年時政熱點:農村老人如何“老有所養(yǎng)”

2017-07-05 16:09  |  新華每日電訊  |  責編:華圖在線 點擊收藏

  在記者的調研中發(fā)現,“不養(yǎng)”更多與農村地區(qū)的發(fā)展實際以及抗風險能力相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為農村養(yǎng)老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一旦老人出現重大疾病,對很多農村家庭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重負。雖然近年來,隨著農村醫(yī)療保險改革的推進,醫(yī)療費用的負擔有所減輕,但對于偏遠、貧困地區(qū)而言,依然可堪憂慮。

  除此之外,對于部分孤寡老人而言,“不養(yǎng)”則體現于主體不明下的“無人來養(yǎng)”。由于福利機構、養(yǎng)老設施、社會保障相對于城市地區(qū)的不完善,讓“老有所養(yǎng)”真正落到實處,存在一定困難。

  說到底,農村養(yǎng)老,關乎鄉(xiāng)村治理這一宏觀命題;孝老敬老,不只是道德問題,同樣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如何讓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優(yōu)化,如何避免“盡孝之心”折戟于堅硬的現實無奈,折戟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心疾首,應當是有關部門著力的重點。

  國風之本在家風,家風之本在孝道。讓老人能夠老有所養(yǎng)、安度晚年,而不是在孤獨、貧苦中度過余生,關乎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傳承,關乎社會道德底線的堅守,同樣關乎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百姓“獲得感”。(梁建強)

  養(yǎng)老與盡孝不是一回事

  止于“僅養(yǎng)”,趨于“不養(yǎng)”,忘于“前養(yǎng)”……借由學者的調查研究和媒體表達,當下農村地區(qū)的養(yǎng)老現狀又一次成為被號脈問診的對象。其中,一個顯著病灶就是孝道的式微,即“孝”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形式,在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摧折下,成風化人的道德約束力日漸減弱。由此,有人得出如下結論:改善農村養(yǎng)老現狀,必須重振孝道文化。

  孝之為道,涉及語義豐富的文化詮釋,三言兩語很難說清。但稍加探究就可以發(fā)現,養(yǎng)老與盡孝并不是一回事,前者要比后者明晰得多,討論起來也更加容易。

  先提出三個問題:養(yǎng)老問題是農村獨有的嗎?是農村與城市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成或放大了養(yǎng)老問題?與過去相比,現在農村老人的整體生活水平呈現倒退趨勢了嗎?

  如果這些前提均不成立,那就應當慎言孝道在農村式微,否則孝道之憂就很可能陷入“鄉(xiāng)愁浪漫化”的偏頗,流于個體經驗的悲情觀望。

  局部經驗的生動細節(jié)并不是沒有說服力,農村的養(yǎng)老現實圖景中也不乏令人失望甚至悲觀的案例,但這并不能與孝道式微構成對等的因果關系。

  我的老家在閩西龍巖的一個客家村落,我曾見過這樣的養(yǎng)老故事:鄰居余阿姨生了3個兒子,大兒子常年在西安工作,二兒子留在老家務農,三兒子定居省城福州。為養(yǎng)老的事,兄弟仨沒少吵架,妥協的結果是老人每年在3個兒子家中輪流住4個月,老人生病住院等大額費用憑票公攤。70多歲的余阿姨說,這樣處理“誰都不得罪”,就是太折騰,自己也說不清兒子們到底孝順不孝順,說不清自己晚年幸福不幸福……

  余阿姨的困惑,或許能反映出當下農村養(yǎng)老現實的復雜圖景: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結構的建立,農村養(yǎng)老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和新挑戰(zhàn),誰來養(yǎng)、怎么養(yǎng)的問題不僅存在一家之內,更考驗社會治理能力。

  要認識到,一方面,農村的相對落后仍是造成養(yǎng)老“負擔化”的民生現實,這一點在貧困地區(qū)、貧困家庭尤甚;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造成許多農村“空巢化”,傳統農村家庭四世同堂的場景不復存在。

  基于上述兩種普遍存在的現實,養(yǎng)老首先應被當作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其次才談得上文化層面、情感方面的考量。農村養(yǎng)老問題之所以顯得尖銳,固然有老人囿于習俗不愿去敬老院、部分子女缺乏敬老尊老品德等因素,但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和公共服務不均衡,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百善孝為先”“千經萬典,孝悌為先”“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孝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兼具歷史特殊性和傳承合理性?;赝麣v史,傳統孝道中并不乏糟粕,正是看到封建專制主義中的“忠孝同構”以及孝道對個體生命和人格尊嚴的戕害,陳獨秀、魯迅等先賢才痛批各種匪夷所思的“愚孝”?;氐浆F實,“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游”等行為規(guī)范已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更不用說“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錯誤的教育方式了。

  世易時移,傳統孝道中宣揚的敬老、尊老、愛老之心并沒有過時,在代際更迭加快的背景下,更應倡導長幼之間的相互包容和尊重。但是,對于“孝”的標準,一味照搬照抄老皇歷,顯然是行不通的。僅靠凌空蹈虛的說教,孝道的復興也無從談起。

  養(yǎng)老問題并不是今天才有,現在的養(yǎng)老問題,背后是中國進入轉型期和老齡化社會加速來臨的復雜時代背景。農村養(yǎng)老面臨的種種難題,既不能簡單地看成是農村問題,更不宜簡單理解為傳統美德流失的后果。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個人的共同努力,需要財力投入、制度設計和文化建設的相互作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在養(yǎng)老與盡孝的問題上,與其空發(fā)“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嘆,不若多些“一代勝于一代”的努力。

添加您的專屬公考咨詢師

掃碼免費領取專屬學習禮包

2017年時政熱點:農村老人如何“老有所養(yǎng)”

領取資料 咨詢優(yōu)惠

  123  共3頁
標簽: 民生    

咨詢優(yōu)惠

添加您的

專屬公考咨詢師

掃碼領專屬好禮
常見問題

有協議班嗎?

一課時多長時間?

手機可以觀看嗎?

課程可以反復學習嗎?

可以下載嗎?

課程包含圖書嗎?

錯過直播有回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