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
生產力對生產力具有決定作用,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形式和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體現(xiàn)在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相對獨立性、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作用兩個主要方面。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只有那些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才構成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兩個部分。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機構、黨團、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制度和設施。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tài)諸種形式。
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上層建筑的性質,直接受經濟基礎的決定,間接受生產力的制約。
26、階級和階級斗爭
階級的產生:剩余價值的出現(xiàn),是階級產生的物質前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確立,是階級產生的直接原因。階級對立的實質就是一部分人能夠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勞動。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和分析階級社會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
27、國家、國體和政體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在本質上,國家是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
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由于國體不同,先后出現(xiàn)過奴隸主階級專政等不同類型的國家。
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相同國體的國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體。
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只有根據國體才能判明國家的性質,政體對保證國家的性質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國體是無產階級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第二部分 鄧小平理論
1、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首先,鄧小平理論是總結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產物。
近代,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精神批判,產生了近代空想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思想史的開端;馬恩繼承空想社會主義的優(yōu)秀思想成果,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和一般規(guī)律,找到了埋葬資本主義,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力量。
其次,當代國際形勢的新發(fā)展所形成的新的時代特征,要求社會主義順乎世界潮流,反映時代變化,這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國際大背景。
2、鄧小平理論的探索與實踐過程
十二大以后,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及時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初步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十三大系統(tǒng)地論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闡述了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理論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階段、任務、動力、條件、步驟以及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和時代特征問題,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
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基本內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論述,并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至此,鄧小平理論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3、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首要問題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觀認識要符合客觀實際,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首要問題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